close

DSCF5136  

 

 

在荷蘭讀書生活工作後,看回台灣,我常常反思:

這個只比台灣稍大一點的低地國,到底是如何做到長期的安定均等與富足?

 

在稍稍瞭解荷蘭的國家發展史,和他們如何在十七世紀成為海上霸權後,我以一個更瞭解歷史背景的角度,來欣賞荷蘭人民族性裡的踏實,積極和由之而來的創新。

 

(踏實和創新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在荷蘭人手裡卻成了因為解決實際問題需要,而發展出的創舉)

 

荷蘭王國的建立, 並非和當時其他歐洲聯邦國家這樣,來自民族主義的覺醒,

(他們甚至在一開始同意西班牙的統治)

而是商人為了想保有他們的經濟利益,拒絕付出高額賦稅給愛打仗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是為了錢!)

於是原本各自為政的各省聯起反抗。 財富的積累也讓市民獨立於貴族的統治,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的自治權。

對於經濟自足的追求,一直存在於荷蘭的歷史和民族性中,成就了這個以小搏大,均富平等的社會。

 

從荷蘭人面對清朝皇帝的態度,將他們務實的性格展露無疑。

當時沒有外交使團願意對順治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只有荷蘭人願意: 因為他們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捨棄了更大的利益。

 

反觀於航海時代的先驅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活動皆由強有力的王室贊助,荷蘭人的航海行動卻由商人聯合起來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執行。

為此荷蘭人還發明股份有限公司,讓股東出資成立公司;他們更發明證券交易,讓股東可以拿著股份到交易所換現金,

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就是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比英國的還早一百年。

 

除了會賺取財富,我覺得荷蘭人的踏實個性,讓他們守得住財,這項特點遠比會賺錢珍貴。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航海活動中掠得大量財富, 但王室貴族揮霍無度的消費,

不但沒利用這些所得發展國內工商業(因為貴族害怕工商業發展導致中產階級興起,進而讓貴族喪權),一般平民的生活絲毫沒有改善。

兩國逐漸沒落,海上霸權卻由荷蘭這個自然條件差,當時人口只有一百五十萬人的小國取代。

 

荷蘭人的商賈性格則比前兩者務實許多,從十七世紀荷蘭名畫家唯梅爾的油畫中可以看出,當時一般人民的衣食無缺,健康情況良好,

時至今日,荷蘭人的均富性格仍可以從良好的社會福利中看到。

看向南歐現今的經濟狀況,不禁不讓人感歎:民族性是會遺傳的,歷史也依然重演!

 

只比台灣稍大四分之一的荷蘭,卻在十七世紀成為世界和海上霸權,靠的是創新的體制,務實的商業性格。

他們認知自己的不足與強項,知道自己的自然資源不足,因此需要向外看,向外發展貿易。

在荷蘭,國際化不是名詞,而是現在進行式的動詞,在公司中,你可以看到各國的工作人,在路上就連八十歲的老奶奶和公車司機都會講英文。

 

在荷蘭我很少看到穿戴名牌的人,或是任何炫富的行為和文化 (甚至很少看到名牌店),相對的,我也沒有看過向人乞討的乞丐。

走在街道上,至少視覺上來說,會覺得大家的生活品質都是一樣好的,沒有窮跟富的差異。

這個感覺對我來說是舒服的,愉快的,就算我是一個外來者,我可以清楚感知到這個社會是一個很平等均富的環境。

在瞭解到荷蘭社會的背後,是由殷實的市民階級所支持建立的背後,我對這樣的社會文化便一點都不感到意外了。


合唱團  


我不知道荷蘭是否有陷入過經濟泥沼過,但相信以他們原生的踏實民族性格,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可以很快被發展出來。

就像1950年代在荷蘭因海水倒灌的大水災,荷蘭人只花了兩個禮拜就決定出長遠的水利計畫,要蓋位在北方的攔海大壩徹底解決水患。


台灣花了很多的時間和力氣在討論自己要往哪裡去,太多內部和外部的雜音在內耗我們應該要發揮的實力,

經濟和社會問題惡化,卻一直沒有開創性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我們陳述問題,卻沒有仔細的想清楚問題的根本原因,

或是更精確的說,沒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每個民族的個性和發展路徑都不同,看看荷蘭務實的發展路途,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荷蘭 荷蘭人
    全站熱搜

    Miss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