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台灣奧美廣告董事總經理的書:人生,我選擇「以上皆是」,
很敬佩她不畏困難一路從AE往上爬的精神, 成為奧美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
但書中提及的難搞客戶情節,著實也讓曾在台灣公關廣告代理商工作過的我感到遙遠卻又熟悉。
她在書中提到有次因忙碌而沒接到客戶電話,而被這位香港客戶大罵「去投河算了」...
也曾經遇到同公司的創意總監遭客戶連罵八次「笨蛋」...
這樣的人身攻擊, 和不被客戶當成「人」的職場文化,在台灣做過媒體公關廣告代理商的人或許都遭遇過,
甚或是把它當成是這一行的家常便飯,共通話題。
好像沒被這樣罵過對待過,就沒待過這一行。
但抽離/拉遠一點來看:為甚麼我們要接受這種「罵文化」且將它當成通識呢?
為甚麼客戶需要用這樣的溝通模式來表現自己的權威呢?
難道對代理商的要求無法用理性專業的方式來達成?
必須說,在荷蘭我不曾看過同事對代理商,老闆對下屬謾罵或人身攻擊。
工作上該溝通的,該要求的, 都是以理性和對事的態度來達成。
情緒化的語言被認為是不專業的表現,尤其是人身攻擊和歧視的語言更可能惹禍上身。
在我們公司有所謂的歧視對待委員會,接受語言暴力的投訴案件;只要你遇到不適當的對待都可以投訴。
制度面的建立只是在事件發生後的處理,
但更追根究底的是,理性溝通的態度在荷蘭職場上是完全的被高度重視且實踐的。
以上書中的例子,就像每天加班到凌晨的例子一樣,
在荷蘭是天方夜譚,講出後同事會露出「挖! 這種事真的會發生喔?」的驚訝表情,
在台灣卻可能得到「這很正常阿,有神麼好拿出來講的!」的回應。
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在不同的文化框架下有不同的認定。
很多壞習慣,在台灣的職場文化被認為理所當然,且被「默默接受」了。
但我們從不退一步反省:這樣真的對嗎?這樣真的好嗎?
而繼續默默同意這樣的壞習慣。
可怕的是,這樣的文化框架是會持續下去,且影響到原本不是這樣的人...
試想...那些在台灣職場罵人的客戶, 有多少是在國外念書甚至工作過的人?
<人生,我選擇「以上皆是」一書照片取自博客來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