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出國深造不論在金錢或時間上都是很大的投資,若有心於學業結束後在國外工作,該國的人力政策絕對是很重要的考量。畢竟一視同仁的舞台,才能讓外國人與本國人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以專業能力競爭;如果因為國籍因素,連面試的入場門票都拿不到,那更遑論比實力了。
身為曾衡量出國進修投資報酬率的國際學生,我當時也仔仔細細的將美國英國歐洲加拿大等各商學院的選項好好考慮了一遍~ 😎最後我選擇了荷蘭! Why?
在RSM就讀MBA時,我體認到有多少國際人士到這小國求學;成為上班族之後我更發現,到這工作的外國人也真是 不少,除了像我這種畢業後直接留在當地就業的人之外,還有許多是因為跨國公司轉調,甚或是自行找工作找到荷蘭來的。
荷蘭的社會福利好,人民英文水準高,對於有專業技能的白領人士開放程度大,因此吸引許多外國人前來工作。
Judy和Paul是我的好朋友,他們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念MBA,在學校相識並交往, Paul是捷克人,畢業後加入了荷蘭飛利浦的MBA培養計畫,於是Judy也開始她的「來荷之路」,她的工作背景是超市業的零售管理,在積極鎖定幾家有興趣的公司後,她把履歷寄到了幾家零售顧問公司網站上的”Contact us”連繫信箱,六個月之後,在荷蘭Den Bosch的某公司聯絡她,說有一個很適合的位子,請她到荷蘭工作。
荷蘭的大公司甚至主動給予獎學金,鼓勵外國人到荷蘭唸書並工作。我飛利浦同事Jing的老公是印尼人,在印尼時拿到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的全額獎學金,在恩多芬科技大學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就讀財務管理碩士,畢業後進入荷蘭的銀行Rabobank工作。這些荷蘭企業提供的獎學金甚至不要求贊助學生畢業後到該公司服務,只是想資助有能力的年輕人到荷蘭發展。
早在十七世紀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時代,荷蘭人的世界觀就很國際,東至日本,台灣和印尼,南至南非,西至美國的紐約,都是荷蘭人建立的貿易據點,從貿易商務發跡的荷蘭人體認到有效運用各方資源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注重資本的流動。再者,荷蘭擁有許多國際大企業,面對的是全世界的市場,因此對人才的需求很國際化。
在荷蘭,非歐盟人士只要薪資達到一定水平,就適用所謂的高技能人士簽證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以飛利浦替我申請工作簽證的情況為例,申請費用約為七百多歐元,時間從申請到核發大概四到六週。
為國際人士辦理工作簽證並不是非常難的事,只要公司想用你,他們不會介意幫你辦工作簽證。因此在用人時,面試主管看的第一件事,不是這個人是哪國人,有沒有歐盟身分,而是他的能力背景與我想找的profile是否契合,如果是,那麼他們甚至會把你從國外請過來。
與荷蘭鄰近的幾個歐陸國家也對聘用國際人士採取開放的政策,我的MBA室友K (加拿大華裔女孩)在比利時的美商分公司找到Finance Controller的工作,印度同學Kartik在盧森堡的Amazon歐洲總部擔任產品經理,印尼同學Lisa在在德國的日商分公司擔任策略經理,在他們的求職經驗裡,也不存在國籍問題。
這些西歐國家都不大,國內的人才相對有限;要不就是體認到爭取外來人才的重要性,如果他們想向外拓展,面對的是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市場,那麼吸納不同文化背景人才的重要性非常高。
相對地,如果是歐洲的傳統大國,例如英國和法國,則是對開放外國人才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英國政府因為想提高國內的就業率,在2012年取消了(非歐盟)國際學生的找工作簽證(post-study work visa),讓國際人士想在英國工作的障礙大增。但最近也出現了檢討的聲音:國際學生的人數從2012年開始下滑,印度學生的人數甚至下降了25%。英國曾經是繼美國之後,國際學生第二多的國家,現在卻因為政策因素,不再是國際學生的首選;在全球競逐爭取高等人才的場域上錯失先機。
身為曾仔細衡量出國進修投資報酬率的國際學生,2009年我曾在美國和荷蘭的MBA學校中做抉擇,美國正值金融危機之後,緊縮國際學生的實習和找工作簽證 (OPT);另外身為國際學生,在美國申請工作有許多劣勢,有些職位明確指出要有美國身分,完全不考慮國際學生;荷蘭卻依然給國際學生畢業後ㄧ年的找工作簽證(search year visa) ;公司在雇用的選擇上也幾乎沒有國籍的限制,因此我選擇了荷蘭。
選擇出國深造不論在金錢或時間上都是很大的投資,若有心於學業結束後在國外工作,該國的人力政策絕對是很重要的考量。
畢竟ㄧ視同仁的舞台,才能讓外國人與本國人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以專業能力競爭;如果因為國籍因素,連面試的入場門票都拿不到,那更遑論比實力了。
所以,如果你的目標是在念完碩士後於國外工作,開放的荷蘭小國可是你一定要考慮的唷!
如果你想詢問伊蓮小姐關於歐洲留學或求職的問題請email至: elaine0620@yahoo.com.tw
xoxo
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