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遇到了ㄧ位18/19歲的英國男生Conor,他已經當背包客自助旅行了東南亞;在上海的跨國建築師事務所實習了六個月;自己報名並唸了兩週的密集中文課,準備回英國劍橋大學唸大一,主修中文。
回想我18歲的時候在幹嘛?
嗯,剛經歷過大學聯考的荼毒,無所事事的準備進入大學。
一個人自助旅行、去實習、進修,似乎是不關這個年齡的事。
Conor和我們這一群26~35歲的上班族相處時,完全無障礙。
談工作,談旅行和文化差異,談中國大陸的政治議題,談房價,談論感情的話題,他都能和我們聊。展現的成熟度和思考,和我們這群待過好幾個國家的輕熟齡人沒什麼兩樣。
要不是他臉上的青春痘,我還以為他跟我們是同一個年齡層。
西方青少年的早熟,和他們的家庭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他們把小孩當成小大人,培養獨立思考和為自己作決定的能力。
同時,西方家長沒有要把孩子綁在身邊的觀念。既然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會給予小孩出去闖蕩,旅行,工作的自由。
在巴黎地鐵站遇過一位美國母親,她把16歲的女兒放在巴黎進修芭蕾一個月,自己只陪著她待了一週。我問她:「會不會擔心?」
她聳聳肩說:「她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而且她也會說法文,沒什麼問題。」
後來我們才聊到,她年輕時也曾經跟朋友當背包客,在歐洲克難旅行了好幾個月。
也許從嬰兒潮世代開始,西方人就生活在一個相對國際的世界裡。自助旅行,到國外工作,經歷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對五六十世代的西方人來說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此他們理解,「看過的世界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這個概念。
因此,西方家長也會鼓勵和支持孩子這樣做。
Conor的成熟度,和他的遊歷,看過的人事物,絕對相關。
出國看世界這件事,應該是被鼓勵的。因為看過世界的心靈,一定有所體悟。帶著被滋養和被撼動後的眼睛來看原本的世界,一定有不ㄧ樣的觀點。
這些多元堆疊出的成長,應該是更成熟,宏觀和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