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個性沒這麼「資本主義」,或是你想體驗跟美國和亞洲不同的價值觀,那麼歐洲是個能讓你眼界大開的環境。
美國的課程雖然也號稱國際化,但60%以上幾乎都還是美國公民…跟歐洲非常多元化的學生組成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在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可以形成多數,也沒有所謂的主流國家意見,因此大家的相處會更加的融洽,也會更真心想要了解不同背景與文化的差異。
RSM的學長在開學前的見面會上跟我說:「RSM不會教你什麼都向錢看。」找到自己的興趣,活得快樂,"Be yourself", 是比較歐洲的生活觀。
西歐國家也比較傾向「社會式的資本主義」,提供較好的社會福利,包括給學生的優惠,像是房屋補助,或甚至是畢業後在當地就業的學費退稅。
只是在就業這方面,我覺得比較要靠自己。因為歐洲的大公司相對來說,沒有像美國一樣熱衷招募MBA,也比較少有針對MBA畢業生的development program。所以在就業上要更靠自己,要試各種管道投簡歷:公司網站,職缺網站, 獵人頭,全管道都要嘗試。
還好歐洲國家像是荷蘭或德國都有給碩士畢業生至少一年的"search year visa" 找工作,所以還有些緩衝時間。
我很喜歡法國知名的Insead MBA當年的宣傳slogan: "It is not an MBA, it's a life changing experience."
MBA給你的不只是學位,更是一個難得的人生經驗。會有想去念MBA的人,大多數是覺得遇到了瓶頸需要突破,才會毅然放下一切去深造。因此,想清楚「MBA之後,你想成為什麼樣子」,「以終為始」,來反推什麼學校適合自己:學校的位置是在哪個城市?該國家的經濟狀況和擅長的產業為何?如果你有考慮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那更要提前先把簽證的問題搞清楚,這些因素都需要綜合來考量。
最後,學校風氣是很重要,但常常會被忽略的一點。如果你的個性比較內斂,去了一個比較鼓勵競爭的學校,你可能會覺得格格不入。
申請和就讀MBA,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練習,讓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這個過程有時很痛苦,因為你會問自己各種問題,作很多選擇,而很多問題沒有黑與白的答案。切切實實經歷了,它會transform你,讓你成為更了解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