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009986_756053674465275_7394965281287808434_n  

經濟學人雜誌 (The Economist)曾有一期的封面故事叫"Asia's Lonely Heart",描述在亞洲的幾個已開發國家,日本南韓台灣,30歲以上的女性有三到四成都未婚,原因很簡單:女性有越來越多的自我追求,不會把結婚放在第一位;再來就是對象的問題:當女性的自我成就越高,就越難接受比社經地位比自己低的對象。 加上亞洲男性背後傳統的家庭思維和壓力,讓逐漸西化與追求兩性平等的女性難以接受。

結婚,在亞洲社會,並非兩個人想共度一生這麼純粹簡單,而加上了許多社會、家庭、長輩的期待和想法,把這個概念弄複雜了。

結婚是為了什麼呢?因為兩個人相愛想在一起生活,於是共組家庭。

至於是否要生小孩,是否增加或減少國家社會福利負擔,都應該是基於這個前提下再去討論的話題。而不是反果爲因,因為要增加生育率,我們鼓勵大家結婚;因為要減輕未婚女性年長後的社會負擔,我們鼓勵大家結婚。

講求追尋個人自由意志的歐洲人,早已解放了結婚的傳統觀念。

結婚是個人的選擇,不是來自父母長輩或社會的壓力。

再來,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的狀態,應該有很多重的選項。結婚,不應該是唯一的終點。

荷蘭有「合法的同居制度」,只要男女朋友到市政廳登記"living together", 或是"registered relationship",就是法律保障的伴侶關係。

如果伴侶的其中一人不是荷蘭人,在登記同居後,他/她就可以立即得到荷蘭的居留權。

合法的同居關係給情侶法律的保障,雖然和結婚的法律關係仍有些差距。(例如法定的保險受益人就默認為夫妻,而非僅登記有partnership的另一半)。但是在目前的兩人關係中,也許就足夠了。

這是荷蘭讓人驚豔的地方:他們從不拘泥於既定的觀念或制度,而是看「我們需要什麼」,來制定新的遊戲規則,有創意地地解決問題。

在歐洲,結婚不是唯一選項,還有許多「類結婚」的方式存在。很多歐洲人都已經三四十好幾,甚至有了小孩,仍然是"boyfriend & girlfriend"。我有飛利浦的同事都已經四十幾歲,和男友有兩個小孩,才「突然要結婚」。在荷蘭,結婚和未婚的界線非常模糊,更不會有「應該要在幾歲結婚」這種概念。

對歐洲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有一個life partner, 建立兩人的共同生活。至於結婚嘛,if we haven't felt like it, then why bother?" 

又如果,還沒有遇到適合的對象,那就享受現在的生活吧!  

 

(圖片取自網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結婚 伴侶制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ss Elaine 的頭像
    Miss Elaine

    歐洲居遊。職場筆記

    Miss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